扫码看公证: 小罐茶用区块链技术构建茶叶“无条件信任”
中国食品安全网讯(记者牛安春刘延正)“日期:2025年3月15日,外包装显示茶叶产地跟时间是今年的杭州西湖,可实际今年西湖龙井还未开园采摘。我到底该不该信二维码信息?”这是消费者春茶采购面临的现状。这种困扰,不仅让高价春茶成了消费者眼中的“信任盲盒”,更折射出春茶、乃至茶叶市场的普遍痛点:茶叶产品包装上所谓的溯源证明到底是否可信?消费者到底该如何才能明明白白分辨真伪?茶叶市场的“信息迷雾”到底如何破解?
这里面,从“说不清”到“看得见”是第一步,而从“看得见”到“信得过”则是茶行业正在迈出的第二步。小罐茶推出的“敢保真”战略,将“公证制度的法律公信力”与“区块链技术的不可篡改”相结合,正在为“信得过”构建坚实基础。
公证+区块链:为茶叶打造“不可篡改的身份证”
要构建无条件信任,就要给消费者足够强大的信任理由,而区块链技术与公证的结合,正是无条件信任的核心。
“相比于第三方认证,公证有一个很特殊的价值,叫做公信力,而且这种公信力是法律所赋予的”,福建省厦门市云尚公证处公证员赵福林表示,“公证不创造真,只传递真。”茶叶的产地、年份、山头,各个加工环节和检验的信息,公证员只能如实记录。公证行业专家表示:“公证监督过程中所记录的信息和数据,都会第一时间存到公证处的数据库中,同时进行区块链存证,这些证据公证员、公证处都是无法改动的。”
一方面是来自公证职业要求的“不能改”,另一方面则是来自于区块链技术的客观上“改不了”。
从技术原理来讲,区块链技术中,每个区块如同一个数据包,用来存储交易信息并标记时间戳,按时间顺序连接,形成一条不可逆的链条。通俗来说,相比于传统的网络,区块链具有数据不可篡改和去中心化的两大特点。公证+区块链,等于赋予了信息真实性制度性保障和技术保障,消费者所见经公证的信息即为真实。
公证处创新的“全流程+区块链”这种全新的公证模式,是法律公信力与技术赋能的深度结合。这种结合既避免了传统的认证的信任衰减风险,又突破了技术防伪的局限性,形成了“法律制度约束+技术约束”的双机制保障,让消费者由“看得见”走向“信得过”。
基于这种全新的公证模式,小罐茶通过“敢保真”实现了茶行业双重保障体系公证的创新实践,不仅重新定义了茶叶品质管控标准,更以可感知、可追溯、不可篡改的信任机制,为消费者提供了茶叶“不可篡改的身份证”。
透明+确信:消费者再也不用交“学费”
在茶叶这个传统行业,大多数消费者的购茶,长期依赖“老师傅经验”、“玄学辨茶法”或品牌声誉,换言之,玄学定价背后的“信任税”是消费者面临的最大“茶坑”。同时,由于茶叶产业链条长、辨别难度高,消费者辨别真假、好坏的“主动权”从未掌握在自己手里,这也是消费者无法对所购买的茶叶产生“无条件信任”的最大原因。
小罐茶的“敢保真”战略中,基于信息的真实性保障,消费者不用再为茶叶“交学费”,通过扫描产品上的公证二维码,不仅能查看产品的原料来源、生产加工情况、检验报告等公证信息及公证书,还能通过视听材料,生动地了解各个生产加工环节的相关信息。这让“品质”不再是营销话术和噱头,而是真正成为了消费者看得见、可验证的证据。
小罐茶所引领的这种变革背后,是深刻的产业逻辑重构。历史发展来看,由于链条长、信息不透明,所以传统农业的信任成本通常会转嫁给消费者,而“敢保真”战略通过法律和技术手段将这些成本内部化,通过构建“无条件信任”,来消解转嫁到消费者身上的社会性成本。
这种“信任前置”模式,将验证成本从消费者端转移至企业端,消费者则以“零学习成本”实现放心消费。正如经济学中的“信号理论”,当企业主动提高自我约束成本时,消费者对品牌的信任溢价便自然形成。这种消费端的自然选择,则会自然而然地倒逼产业链整体升级,推动行业从经验型消费向透明化消费转型。
小罐茶的“敢保真”战略,不仅是商业模式的创新,更是一场重塑行业信用体系的“社会实验”。公证的公信力加上区块链不可篡改的特性,帮助消费者从“被动相信”转向自我判断,进而形成“主动信任”,所有茶企都将直面“真功夫”的考验。正如小罐茶创始人杜国楹所言:“中国茶的问题在于缺乏标准,而标准的核心就是诚信。我们愿做第一个打造‘茶叶无条件信任’的企业。”